•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介绍
    • 现任领导
    • 机构组织
    • 重点实验室
      • 社会计算与认知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科技创新重大项目
  • 师资队伍
    • 教师概况
    • 教师名录
  • 资讯中心
    • 学院新闻
    • 学院通知
  • 党建工作
    • 党建工作
    • 师德师风建设分委员会
    • 安全工作委员会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务工作中心
  • 本科生工作
    • 公示公告
    • 教学工作
    • 学生活动
    • 招生信息
    • 就业信息
  • 研究生工作
    • 公示公告
    • 教学工作
    • 学生活动
    • 招生信息
    • 就业信息
  • 科学研究
    • 科研方向
    • 科研动态
    • 规章制度
    • 文件下载
  • 合作交流
    • 国际化
    • 校友工作
    • 规章制度
  • 人才招聘
    • 人才招聘
    • 博士后招聘
English
English

计算机本师生纵向党支部“1024计划”赋能高质量发展党员工作

2025-07-09

一、工作背景

学生党员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先进性代表,在青年大学生中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把好发展党员质量关,是高校心怀“国之大者”、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一批又一批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的首要问题是学生的党性观念淡薄,未能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我校学生党员的入党考核机制逐年完善,但作为基层党支部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仍缺乏时效性。主要仍有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学生党性观念淡薄,对党员发展程序了解不足。相当一部分同学常“被动式、任务化”地参与培养环节。二是本科生党支部正式党员数量少,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压力大,导致培养质量不高。三是从入党申请人到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正式党员的各个环节的确认规则不够明确,缺乏具体的考察考核方案,导致培养过程不够规范。四是积极分子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在各项活动中的引领作用不够突出。

二、具体做法

为解决上述问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本师生纵向党支部在党员发展和培养环节探索了“1024”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模式。

(一)组织生活赋能,“1024”责任内涵的立体化诠释

将“三会一课”制度与责任教育深度融合,创新实施“分组负责制”主题党日模式,分组围绕“1024”责任框架开展党日策划与组织,积极到校内外开展现场教学。

1.“1”即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锚定政治方向。要求学生党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确保党员队伍政治属性的纯粹性与先进性。

2.“0”底线思维,涵养“归零心态”,永葆自我革命精神。常态化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保持“本领恐慌”意识,持续学习新理论、新技能,实现思想境界与能力水平的螺旋式上升。

3.“2”即强化“双向融合”,推动党建与事业发展的同频共振,促进个人素质能力提升和榜样引领的协同共进,强化专业学科发展和学校学院人才培养额联动发展。

4.“4”即聚焦“四维能力”,锻造全面过硬素质。包括政治判断力、理论领悟力、实践执行力和专业胜任力。要求学生党员善于从政治高度分析问题,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将党中央决策部署转化为具体行动。

(二)在党员发展、培养环节开展“1024”教育管理

1.制定1个培养清单。即“十个‘2’活动”:包括阅读2本名著、听2次讲座、参加2次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参加2次文体活动、观看2场主旋律电影、参观2次科技创新活动、认识2名老党员并深入交流、开展2次朋辈帮扶、做2次主题宣讲、获得2次荣誉。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在内外兼修中提升个人素质能力,发挥先进带头作用。

2.强化日常表现“0负面评价”。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日常表现评价工作实施方案》,客观记录学生参与活动情况,作为入党考察的参考依据。

3.明确2名培养培养人的责任,确保每位入党积极分子有两名入党介绍人进行指导,增强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定期进行一对一交流,并根据学习进度和反馈不断调整培养方案。

4.加强4个阶段的考核(从入党申请人到入党积极分子、从入党积极分子到发展对象、从发展对象到预备党员、从预备党员到正式党员),在入党积极分子确认、年度发展计划确认等重要环节,开展汇报答辩,及时进行培养阶段总结、发现不足、明确改进方向,进一步提升培养质量。

(三)仪式教育创新:“四个标识”强化身份认同

在每名党员加入党组织和毕业党组织关系转出党支部两个重要时点,以“四个标识”不断强化学生的党员责任与使命:在加入党组织时发一张政治生日贺卡、佩戴一枚党员徽章、制作一个党员身份标牌;在毕业时刻,赠送“戒尺书签”,刻录“慎独、慎微、慎初”六字箴言。

三、工作成效

通过“1024”模式的实施,计算机本师生纵向党支部在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党员的党性观念和模范带头作用显著增强,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也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1. 学生党员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十个‘2’活动”清单帮助学生党员在思想、实践、专业等多方面全面发展,入党积极分子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统计显示,入党积极分子在志愿服务、参与科技、文体活动等方面表现积极,范作为主讲人宣讲理论知识还有欠缺。此外也发现学生参与情况参差不齐,因此,将此情况作为党员发展的一项参考也更具实践意义。学生党员100%参与实践活动、100%获得校级奖励、毕业生党员100%落位。

2. 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加突出

学生党员在志愿服务、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方面表现优异,带动更多学生参与集体活动,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 积极分子和党员在各类竞赛、志愿服务中的参与率和获奖率明显提升,进一步增强了党组织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

3. 党支部组织力与凝聚力增强

党支部的培养机制更加科学,入党培养人的培养过程更加系统化,减少了培养盲区。党员发展流程的标准化和透明化,增强了党支部的组织力,提升了学生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工作启示

1. 坚持党建引领,强化思想铸魂。学生党员培养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确保党员发展政治方向正确。通过常态化理论学习,帮助学生党员筑牢信仰之基,增强政治认同。

2. 优化培养机制,提升发展质量。传统的“被动式”培养模式难以适应新时代学生党员发展需求,必须结合学生特点,建立科学、系统的培养体系,如阶段汇报和强化培养人责任,确保培养过程可量化、可评估。创新培养方式,增强党员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3. 注重实践锻炼,发挥模范作用

学生党员的培养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学习,必须注重实践锻炼,如志愿服务、朋辈帮扶等,让学生党员在实际行动中锤炼党性。通过“十个‘2’活动”等实践导向的培养方式,引导学生党员在学业、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带头作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4. 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可持续推进

“1024”模式的有效实施离不开长效机制保障,如定期评估培养效果、优化考核标准等,确保模式可持续优化。党支部应结合实际情况,动态调整培养策略,确保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党建要求。


党建工作

  • 党建工作
  • 师德师风建设分委员会
  • 安全工作委员会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务工作中心
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凌工路2号(海山楼,近北门)
联系电话 : 0411-84708918

大连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